周媛媛
我深信只有被规训了的文明者。
这本书是以“加害者”的角度来讲述近代西方在全世界殖民掠夺过程中一些血腥、痛苦、绝望的故事。“黑暗的心”在物质方面指被殖民者们蛮横霸占的黑暗丛林,那块“文明”的灯塔不曾照亮到的地方;在精神方面是指殖民者被贪婪腐蚀的心灵,哪怕是库尔茨这样曾经拥有过崇高理想的人,一旦进入黑暗荒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便会予取予夺,最终被黑暗吞噬,既毁灭了他们“宣称”要文明化的地方,也毁灭了自己身上的人性。
从物质方面来讲,所谓黑暗之地作者更多的是用一种梦呓式的独特语言创造了一个环境。这种环境与博尔赫斯曾形容过的:“灰色的烟雾模糊了遥远的星座,眼前的一切失去了历史和名字。”的非洲大陆形象十分恰当,但是作者真正让我觉得独特的是他写作手法。首先是叙事角度的选择,“我”的回忆与马洛及其他人的讲述交织,给人给人一种“套中之套”的感觉,与《楚门的世界》最终画面相反,读者想要进入作者预设的环境必须一层一层跳入作者设定的叙述框架,将自己抛进荒原。其次是作者对色彩的运用,黑色作为一种本就压抑感十足的颜色,作者却还在通过湿热的雨林、黑绿的植被、黑暗的河流、被文明愚弄麻木的黑人不断使黑色的环境更显逼仄。如果只有前两者,再加之以作者多写长难句的的书写习惯,这篇小说可能陷入支离破碎的散架风险,这确实也是在该小说前半部分故事线并不清晰时给我的观感,但在后面人物刻画中,以马洛和库尔兹两人为主,通过马洛对库尔兹的态度转变使整个小说拥有了完整的故事脊椎,整个黑暗的环境也由此立了起来,这是在文学创作方极为大胆的尝试。
在精神层面的探讨开始之前,请先允许我在这里为接下来黑暗人性的探讨做一些准备工作。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对于资本主义与殖民掠夺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认知了,但作者是处于十九世纪的人,该书以他的部分经历为原型,有“英国第一部现代主义小说”之称,关于文学创作部分我们上文已经有过一些简单分析,但在对于资本主义的认知方面我们不能忽略其在相应时代的巨大突破。康拉德以一种全新的“加害者”视角向全世界揭露了一部分的殖民过程,非常直观的展示了“光明与黑暗”的交锋,并且从萨义德在《东方学》的叙述看,虽然作者本人在学界一直存在潜在种族主义倾向的争议,但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从精神方面来看,在这征服与反征服的空间博弈中,教化之光明照入愚昧之黑暗,却被愚昧和落后照出光明内部的虚无和空洞。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非洲与欧洲的界限都是无限缩小的,马洛、库尔兹、他的未婚妻,黑人、白人,所有人都置身于黑暗之心,于是黑暗的最后含义也发掘出来——深不可测的人性。“荒野-原始”的意象与死亡、未知和无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黑暗相联系,妄图征服原始与黑暗的理性之光(库尔兹)最终在原始的偶像崇拜和巫术,人性中固有的恶的本性的面前败下阵来。现代性和所谓的理性与启蒙在真正的蛮荒与黑暗之地完全丧失了还手之力,只能被慢慢吞噬。
也许文明边界的探索本就是徒劳的,我们在文明的光辉尾端与原始的黑暗深处之间来回辗转,谁是那个走入丛林呼唤野性的人,谁又是那个前往海港寻欢作乐的人?这里如果完全沉浸在作者狂野笔触下库尔兹死时所喊出的“Horror,horror!”的可怖阴影中,不免走入看透人性脆弱的悲观主义,我还是愿意更乐观一些,将这里人性的黑暗理解为人时时刻刻对自我的敏锐洞察,从哲学层面看,也许这里的洞察还与康德的“自决”有一定的类似性。
总之,这是无愧于“《黑暗的心》,这或许是人所能想象的最动人心魄的故事。”这一评价的一本书,也是我一读再读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