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段文静的书房,能看到摆在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的,是一排工工整整、书皮有些微卷边的书。细细看来,作者是同一人——余秋雨。从上个世纪出版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到出版还不太久的《雨夜短文》、《何谓文化》,书摆得整齐,而那个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候蹦出那么一两句令人惊叹的句子的她,眉眼之间总有让我想要一“问”究竟的神韵。
因此,我点开了对话框,却又犹豫再三,在纸上写写画画,列出了采访提纲,增删改补,一时间又觉得寥寥数问,似乎无法问出我的好奇与思绪。但终于还是准备问了,问她的经历、爱好、家庭、观点、看法……而当我真正拨通她的电话时,我最想听她谈的,就只有她书房里的那些书,那些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书,我想知道她的看法与认知。
方寸之内,万里苍原
余秋雨有一段话段文静一直非常喜欢——“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她从一开始就深深被余秋雨这段话所吸引,而真的当她翻开余秋雨的书,“我真的能感受到,就短短几行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长烟大漠、万里苍原。”
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段文静神情有些激动。从刚开始读余秋雨的书,她就被书里并不
字里行间,别有深意
段文静的书里,总有一些自己写写画画的痕迹,或是是一两句批语,而更多的自然是她在阅读过程之中查阅的历史记载与文学材料。“我觉得读余老师的书,其实不仅仅是在读他的书,这些文字就像是推开一扇让我们读者窥探中国文学的窗,字里行间藏着的深意和世界是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段文静如是说。
段文静很早就认识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余秋雨的几笔墨字是诉说不完的,他更像是在用文字将文学史的脉络理顺,而脉络上的关键节点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因此,她会不断地去揣测作者用笔带来的这个世界,通过文字,也透过文字,一步步去探寻文字之中蕴含的有关中国文学、中国美学的深层含义。她从不满足于去接收或是研究余秋雨所写下的字句,而是常常就着小小一个段落,去查阅时间跨度与空间跨度很长很广的历史记载或文字材料,继而不断地去思考一些书本上可能没有地也因此,读起余秋雨的书,于她而言可以穿过卷帙浩繁,去看文字深处所藏纳的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与内在生态,“这个过程,会给我带来很多感悟,这种思想地深入我觉得比生生背下他那些优美词句要更加有意义,也真的让我有很多的收获。”
字里行间,细细品来,满是文化幽游此间的印记。谈起这个,段文静总是喜欢用手摩挲自己记在书上的字,就像是她跟着余秋雨走进了中国文学的深处:“我很喜欢仅仅通过余老师的一句话,去查找一些历史和文学的材料,然后再去思考咀嚼,等想到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发现,余老师写下来的话能很好地概括我的感想。我想这是我爱读他的书的一个很大的原因。”